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

開春大行輪番看壞黃金!花旗接棒下修至1675美元 劣於白金


大鱷終於唱衰黃金.....

http://news.cnyes.com/Content/20130122/KH5JSOCGLTT72.shtml?c=gold_news


花旗集團(C-US )看淡今年黃金均價,看漲白金。花旗分析師預料黃金均價將下跌 4% 至每盎司 1675 美元,同時調高白金預期均價 1.5% 至每盎司 1700 美元,鈀金均價料升 4.2% 至每盎司 775 美元。

花旗分析師預期,2013 年白金需求料超越供給,超額需求幅度達 9.4 萬盎司,市場供需到 2014 至 2017 年方達圴衡。
至於鈀金,花旗分析師預期今年供給短缺幅度達 33.6 萬盎司,到 2014 年短缺幅度將擴大至 63.9 萬盎司。

《路透社》報導,白金與鈀金價格在今年初預期走強,主要是因為市場推測南非貴金屬供應吃緊加深所致,加上車用觸媒市場需求量增。上周,全球最大白金礦商英美白金公司(Anglo American Platinum)宣布大幅減產二成,消息一出激勵白金大漲,甚至超越金價至每盎司 1700 美元。21 日紐約期金市場交易,白金每盎司收漲 0.1% 報 1675.74 美元,黃金收漲 0.2% 報 1689.60 美元。

高盛集團近日亦看衰今年黃金價格,但重申未來三個月黃金目標價仍為每盎司 1825 美元,惟下半年美國經濟有望向上成長,金價料下滑。去年由於市場普遍預期美國經濟復甦及央行可能結束寬鬆刺激政策,因此第 4 季黃金均價創下 2008 年以來單季最差表現,跌幅高達 5.5%。

儘管去年第 4 價金價跌深,但全年黃金均價仍高於 2011 年,為連續第 12 年上漲。
高盛下調今年黃金 3 個月、6 個月和 12 個月價格分別至 1825 美元、1805 美元、1800 美元,並預計 2014 年黃金均價為 1750 美元。高盛表示,儘管今年初金價存在上揚的可能性,不過下跌機會在今年將與日俱增,而花旗集團甚至還有商品分析師喊出 2018 年金價跌至每盎司 1200 美元的風險。

該行 Christian Lelong、Max Layton 等分析師在報告中寫道,在美國實質利率升至 2.0% 的假設前提下,黃金價格料在未來五年持續走低,至 2018 年價格長線最低將落在每盎司 1200 美元。

今(2013)年 1 月以來,匯豐銀行、德意志銀行、瑞士信貸等知名銀行紛紛下調今年黃金均價估值,下調幅度分別為 4.9%(至 1760 美元)、12.1%(1856 美元)、以及 5.4%(1740 美元)。

2013年1月19日 星期六

海關檢515公斤走私白銀

http://www.news.gov.hk/tc/categories/law_order/html/2013/01/20130119_195414.shtml


香港海關昨天(1月18日)在一輛經深圳灣管制站入境的私家車上,檢獲515公斤白銀,總值442萬元,並拘捕49歲男司機和44歲女乘客,這是最近一年內破獲最大宗經邊境陸路口岸走私白銀的案件。

昨天下午4時,海關人員在深圳灣管制站截查一輛報稱未有載貨的入境私家車時,在中和後排乘客座椅地下發現11個尼龍手提包,內藏共33塊銀磚。49歲男司機及44歲女乘客因涉嫌觸犯《進出口條例》,輸入未列艙單貨物被捕。


農曆新年臨近,海關會繼續在各口岸加強執法,打擊走私活動。市民亦可致電2545 6182舉報走私活動。

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

舉債上限:出售黃金應急 只怕危機反而擴大


我相信黃金是永遠的貨幣之王

鉅亨網

 

鑄造1兆美元白金硬幣,以避免美國舉債上限,可能性已正式排除。那麼,出售美國大量的黃金儲備,又如何?畢竟,美國財政部在肯德基州儲有2.615億盎司黃金。目前黃金每盎司約報1655美元,亦即政府有4320億美元的黃金,只招染著灰塵。
但是就在還沒有人來得及回應出售黃金提議之時,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已立即打斷了此一念頭。他說,美國急急拋售黃金這類資產,恐怕毀壞了名聲,還將對全球造成衝擊。

「出售國有黃金,執行付款義務,將在國內外創傷對美國的信心,造成世界金融體系嚴重動盪,」他在上個月寄給國會領袖的一封信中寫到。
歐巴馬總統在周一的記者會中亦附和說到,面對債務的挑戰,沒有神奇或輕鬆的方式可以應對。
在國會議員似乎無法達成任何共識的此刻,出售黃金的確可讓華盛頓獲得一點緩衝時間。目前,政治人物僅剩二個月時間,可爭辯調高舉債上限的條件,而美國已觸及法定借款上限。
出售黃金不失為一種獲得額外收入,又不致增加債務的一種方式,有助減緩國會壓力,以於3月前,達成共識。
但是專家說,有許多理由顯示,出售財政部的黃金,不會奏效。
首先,雖然此一銷售可創造達4000億美元的收入,但用於支付美國債務,僅屬杯水車薪。政府目前每月借款約1000億美元,意味此一銷售僅夠應付美國債務約四個月時間。
這頂多只能填補臨時缺口,如果真要長期解決美國的問題,這並非解決方案。
另一個問題在於,如果美國財政部果真大舉出售黃金,則金價可能崩跌。這將讓政府能夠籌得的資金大減。
更嚴重的是,這無異是向全球金融市場發出訊號,美國已驚慌失措,全亂了章法。
信心將會遽降,也會加速美元的跌勢。如果美國到了需要典當黃金的程度,無異大限已至,希望將蕩然無存。
但在以往,這些缺點並未能阻止民眾認為這不啻是一種可行的方案。去年,當華盛頓在舉債上限協商延宕未決時,此一想法便又油然而生。
英國於逾十年前,曾採取此一行動。前首相布朗曾於1999至2002年之間,大賣英國三分之二的黃金,或近1300萬盎司。當時身為財政部長的布朗相信,他是在出脫廢物資產。
但是他出售的時機大錯特錯。此一出售行動,正值黃金最大多頭之一的走勢之前。當時,黃金出售價格接近記錄低點,平均每盎司僅275美元。
此一銷售金額約為35億美元。若換算今日黃金價格,則此一銷售金額可達約六倍之多。
當英國出售黃金時,此一行動只算是荒謬,因為幾乎完全賣在底部。但是若美國賣出黃金,則牽連將更為嚴重,因為這無異是向世界承認,美國的急迫,已到了無所不賣的地步。

2013年1月14日 星期一

日元跑到那裡去?(一)

日本是個奇特例子,經過多年QE(最近更做了第九次QE),但通縮仍然不斷,日本人是否沒有做過QE呢?嘗試從一些數據去解開迷團。以下日本的M2廣義貨幣增長,清楚看見日本人有做QE。(紅字為資料來源)



但很奇怪的是,這些年來,日本打工仔的收入卻是不升反跌,從1995年起到2010年,除了頭幾年仍有增長外,之後就不斷下滑,QE似乎沒有增加一般打工仔的收入,資料及圖片來源:

http://money.591hx.com/article/2012-05-14/0000148541s.shtml



不單如此,連帶日本人的儲蓄率亦跟著下跌,從最高的24%跌到只有不足5%,QE的錢究竟往那裡去了?



那你先要問,甚麼是QE?一般想到就是政府注資入市場囉!明確說,不是政府注資,而是中央銀行。所謂的市場亦非一般普羅大眾的消費市場,而是「銀行體系」,即是說,央行將錢注入銀行,再由銀行決定借給誰去用?但以上圖資料推測,多印出來的錢並沒有流入日本普羅大眾的口袋,否則儲蓄率及個人收入又怎會不升反跌?與此同時,日元利差交易Carry Trade卻呈反向上升,高峰是2007-2008,當中應有不少是日本某些有能力問銀行借錢的人所做。



其次日本企業的海外投資卻不斷增加,例如在中國,從2000年起就升至2011年,金融海嘯後更直線上升,似乎日企獲得日本銀行借貸後,不是將錢調離日本做Carry Trade,就是用於投資外國,沒有投資在本國。



其實不單投資中國,日本人寧願利用日元到全球投資,都不大願意投資在日本,日本央行仿似印錢給日本企業到海外投資。金融海嘯後雖有所下跌,但自2009年起又上升,而由1990至2006年更是大幅上升,比1980年代經濟火熱年代更甚。



這做成其中一個結果,就是通縮,通縮的結果是日本人收入減少,連帶政府稅收亦一同減,從1989年經濟爆破時的60Trillion跌至2011年的40.9。日本人收入少了,政府稅收亦少了,但日企的收入卻是上升,日本公司儲蓄率(中間紅線)是上升的,與家庭儲蓄率反跌相映成趣,日企賺多了錢,才會多儲蓄,但政府稅收卻沒有因而增加。



政府稅收減少,可圖中中間藍線清楚看到,但政府的開支並沒有因而減少,反而是增加,由1990年佔GPD 30.5升到2001年佔37%,相信今天會更高。



收入少了,開支增加,如何是好?惟有發債,下圖粉紅部份是日本國債數額,自90年經濟爆破後,成上升勢頭。



這些債由誰人買去?日本人稱的「預金取扱機關」及社會保障基金買得最多,有甚麼啓示,下回分解!


 
 
引用:http://gogoldjoe.blogspot.hk/2012/12/blog-post.html

日元跑到那裡去?(二)

以下是Gordon引用,1996-2012日本M2廣義貨幣年增長率,年增長率不是很高,大約維持在5%以下。日本已連續第9次QE,5%是否計錯數呢?沒有錯,這是年增長率,如何計出來?那是根據日本M2自發行以來的總量計算出來,例如日本由日元面世以來共印了1000元,那之後再印20元,那該年M2年增長率就是2%,之後如再印20元,就變成1.96%,為甚麼是1.96%,因為要將前次所印的20加落1000元。所以此圖並沒有錯!



何解印了那麼多日元,年增長率仍然是那麼低呢?看看下圖,是1980-2010年日元M2年增長率,在1989年經濟泡沫爆破前,年增長率在8%以上,在最後兩三年更上過10%以上,將東京樓價推上世界頂峰,因為當年印出來的日元都貸了給日本企業投資在日本,樓價不升至天價就出奇了。

但1989年情況出現180度的逆轉,日元供應急跌,往後年增長率就一直無法回復,因為七八十年代製造的貨幣基數實在太多,就算2001年開始QE,相對龐大基數仍然微不足道。日本不是QE太多,而是QE得太少。因為QE出來的錢根本不夠撐起1989年前因貨幣供應充足,甚至是過態而推高的價格。物價又怎不下跌,經濟怎不陷入通縮?



日本中央銀行不單大幅收縮M2年增長率,甚至不斷縮減日本人及企業投資在本國的借貸份額Bank Loan(紅圈藍線)。在日本國內,廣義貨幣(Board Money)規模從1990至2007年增不到25%(綠虛線),基礎貨幣(Base Money)亦只增50%




與此同時,中央銀行的資產規模卻從80年代末的75單位,增至2012年的375單位,增幅高達5倍(紅線),印那麼多錢,借給日本人及企業投資於本國的份額卻相形見茁。形成日本國內廣義貨幣的走勢與央行資產規模,自2000年開始各有各走。有別於1995年前的情況。



那些錢究境去了那裡?其中一部份,我們知道是Carry Trade,但這只是一部份,另一部份去了購買日本國債。在國債結構圖中,最大主力是預金取扱構關,其實即是金融機構,包括銀行,因為QE就是注資入銀行體系。如果畫一圖,從1997年至2011年,日本金融機構購買國債與央行資產規模的增幅,必成正比。



不過更多的錢其實去了全球各地,特別是亞洲區國家,從1989-2004年日本境外投資圖所見,中國佔日本國外直接投資(JFDI)最大份額,其次還有香港、新加坡、菲律賓等等。







對中國的投資,更是自2001年QE實施後,快速增長,日本人利用中國作平台,生產商品出口本國,以及出口美國。





QE印出來的資金外流持續,有增無減,日本似為世界,尤其是中國實施QE,多於為自已實施QE,今年6月份,《Jakarta Globe》就報導日本海外投資空前新高,與下圖FDI(國外直接投資)升幅不謀而合:

http://www.intlbusinessdevelopment.com/2012/07/17/japans-record-breaking-overseas-investment-boom/




於是我們可以看見,日本的M2佔GPD比重不斷增長,與CPI走勢,88-90年兩者走勢還類近,不過自1990年起,完全呈相反走勢。



相反,我們在中國的數據中卻看到較為一致的走勢,如M2增長對商業銀行借貸,基本上一樣,即是說M2增多少,銀行於本國的借貸隨之而增。



連CPI數據亦差不多,不會像日本那樣M2增長,而銀行借貸給本地投資卻減少,CPI更呈相反走勢。



這裡要非常留意,中日兩種貨幣的不同性質,日元是一隻沒有貨幣管制的貨幣,日元可以於日本自由進出,所以當日本央行QE後,錢不一定要選擇留在日本,而可以四處去,日元流通範圍遠大於人民幣。而人民幣印多少,幾乎全留在中國。所以兩者同樣QE,日元可以流出日本,走到中國去,人民幣卻不會。那日本企業、投資者為甚麼寧願眼見國家陷入衰退,人民收入下跌,都不利用QE的錢投資於日本,反選擇投資在中國等地呢?為甚麼日本的M2竟好像拉動中國M0,增加中國人收入?

馬田大師(Martin Armstrong)多次講過,中國未來將成為世界資本集中地,China will take the torch as the new Financial Capital of the World by 2015.75」(《Show me the Money》15/10/2015)。從上面多項數據都可以證實這一點,連日本QE的錢都走進來。當中反映甚麼?下回分解!


引用:http://gogoldjoe.blogspot.hk/2012/12/blog-post_7.html

日元跑到那裡去?(三)

為甚麼日本人寧願投資在國外,例如中國,都不願投資國內,產生了長達廿年的通縮,至今沒有平息跡象?其實網友Jammy已解答了,那是整體競爭力的失去!

無論168或這裡,都有些人想移民歐美國家,尤其是北歐,當地良好的社會福利是其中一個主因,甚麼追求文明生活只是次要,如果給他們有兩個歐美國家選擇,一個多福利,一個少福利,相信沒有人會選少福利吧!

平民是如此,企業家選擇投資或配置個人資產時,何嘗不會如此?這是人性!(即是資本主義追求最有效運用資本的理念),平民會移民,企業一樣會移民,選擇他們認為能追求最大利潤,最有效保護他們財產之地,就如馬田大師解釋羅馬慢慢步向滅亡時提及的Suburbium:為了避開政府剝削,富人帶著財富逃離羅馬。

日本正是如此,看看全球各地的公司稅,日本位列榜首,我問過一些日本人,如果連雜費計,日本公司利得稅差不多是中國一倍,普通平民交重稅,可以在社會福利中取回很大部份,但企業擁有者、資本家會因為他門交多一點稅,獲得更多福利嗎?



富人、企業家、資本家除了怕重稅影響他們的盈利,最關心一定是財富安全程度。又看看日本的遺產稅,竟高達70%,身家1000萬,死了只能留300萬給子孫,中國則仍未有遺產稅。如果你是日本有錢人,又會如何做?



那些貪歐美有好福利並打算移民者要考慮清楚,你們懂得為將來下一代福利及生活計劃,歐美的有錢人一樣會如此做,那就是減少當地投資,將財富轉移到外國,你有張良計,他有過牆梯,大家皆為自已利益出發,你不會放下私心,人家一樣不會,賺了錢為何要與你對分?

日本企業家如何做呢?那就是成立「子會社」,即是我們說的子公司,母公司位於日本,只留下一間辨公室,其他設備、廠房,通通轉移到其他國家,例如中國。根據日本法律,政府不能干預子會社與母會社的資金如何運用,子會社及其國外職員的收入如何報稅?由他們自行上報,日本政府亦難以派稅官到中國調查。(小弟如何得知?因為太座的哥哥就是與日資企業合作,於中國設廠),如果香港政府任由你自行報稅,你會多報還是少報?於是,日本政府的收入自1990年後持續下滑。1990年前,收入與支出同時上升。(下圖藍線)



企業外移是經濟擴展嗎?如果自已國家經濟有發展,再對外擴展,那對一國政府及人民而言,才能稱得上「擴展」,但自已國內就業情況不斷惡化,政府收入不斷減少下,企業外移能稱之為「擴展」?日本就業有多惡化?看看下圖日本政府自已數據,1984年有正規職位者佔整體就業人口高達84.7%,到了2007年只佔66.3%,兼職人口卻不斷上升,2000年後更出現定期合約員工。



我們常把資產等同資金,這是一大偏頗,資產其實可分三類:1/ 流動資金,2/實物資產,3/生產資料。李首富有800憶身家,非指他有800億現金,相反大部份是生產設備、土地等實物資產,流動資金特性是容易轉移,實物資產則較困難。從事實業的企業,實物資產往往佔總資產六七成。看看下圖,自1998年後,輸往中國的日本機械設備不斷上升,金融海嘯時下滑,影響了往的年增長率,但2010年相比起1998年,增長了500%,機械設置去了中國,等同財產亦轉去中國。



在資本主義原則下,銀行借貸首看抵押品,其次看還款能力,日本企業將設備轉往中國,在相對較低稅率下,產生更佳盈利,自然可獲得更多貸款,將貸款投資在中國,擴大資產,如此就有更多資產做抵押,借更多錢。對日企這是擴大資產的「良性循環」,但對日本平民及政府,這是掏空財富的「惡性循環」。下圖是外資投資中國的總額,中國加入世貿後,急速上升,當中應有不少日資。企業家、資本家用他們的腳投了中國一票。



我們甚至可以看到日本公司在中國註冊產品專利的宗數位列榜首,比德國、美國企業更多。資產外移將對日本做成甚麼後果?下回再解!


 
 
 
 
引用:http://gogoldjoe.blogspot.hk/2012/12/blog-post_15.html

日元跑到那裡去?(四)

 
為了避稅及進逐更佳利潤,日本企業將資產遷移國外,令日本國內經濟停滯不前,從下圖可見,2010年日本國內經濟規模相比起1992年,不但沒有增長,且呈收縮倒退,央行QE並沒有帶動日本經濟。




經濟收縮倒退,影響就業市場,令日本人薪金下跌,下圖可見,以1993年100為基點,日本人的生產力其實不低,1993年後仍有增長,但薪金竟與生產力背馳。16年時間裡,國內生產力上升了17基點,薪金卻下跌了20基點。


薪金下跌,收入基數變少,就算儲蓄不變,相比起收入基數,儲蓄率亦會變相下跌,故上幾篇顯示日本儲蓄率下跌。不過,日本儲蓄總額其實沒有減少,反而增加了,下圖是日本家庭資產結構,於經濟泡沫爆破前的1988年,家庭儲蓄佔57%,到了2010卻高達80%,日本人正在屯積貨幣(Hoarding)。



屯積貨幣又所謂何事?同樣是稅,日本的薪俸稅並不高,但其他稅卻不輕,下圖顯示,自60年代至1998年,日本人稅款與社福供款佔實際收入的比重不斷上升。到了1998年,已佔去日本人收入的17%。



到了2010年,所佔比率進一步攀升,單是養老金及保險供款已佔去收入的27.4%。下圖比較日美兩國家庭財政結構,連55.5%的存款及現金儲蓄,一個日本家庭的收入有超過80%都被儲存下來。




有了養老金及社會福利,為何日本人還要大量儲蓄?經濟收縮、收入減少是其中兩個原因,此外則是低息所累,下圖是日本的息口走勢,日本政府企圖透過減息刺激經濟。




這種政策非常Stupid!因為日本人口的結構經已改變,相比起1950年代,到了2007年,日本70歲以上人口大幅增加5倍,佔人口總數超過2成,若以50歲以上計算,更可能高達4-5成,退休人口急速增長,但退休金固定,不會增長,低息令2成人口的儲蓄沒有利息收入,進一步打擊消費意欲,經濟怎不陷入收縮?




利息收入減少 + 薪金倒退 + 屯積貨幣 + 企業外移 + Carry Trade引致資金外流等因素,令日本國內的日元供不應求,再多QE亦無補於事,日元匯價自然上揚。預期升值下,連日本銀行亦加入屯積行列。下圖可見,經濟爆破前,日本國內的貨幣基礎與銀行持有的現金同步上升,但之後卻分道揚標,貨幣基礎減少的同時,國內銀行的Cash有增無減。



此情況下,為何日本人仍然有財力去購買日本國債,令日債不斷增長?下兩圖顯示,直至2010年,日本國債高達637 Trillion,與希臘比較,日本國內持有日債的比重非常大。





上幾篇已有論及,日債的持有者以金融機構為首,其次是各種保險金,包括養老金。金融機構爭持國債,第一因為在日元低息下,利息收益太低,其次經濟低迷,經濟泡沫爆破後,國債變成海外投資以外,國內最安全的投資。保險金購買國債則是被迫,因為政府於1986年通過「財投計劃」,規定公共退休金必須50%購買國債。強制國債雖不完全等同稅收,卻類近稅收,因為是強迫,詳情可看下解釋:

http://wiki.mbalib.com/zh-tw/%E5%BC%BA%E5%88%B6%E5%9B%BD%E5%80%BA

即是說日本在政府財困下,進一步加稅,仔細看看2009年日債結構,日本銀行及各種退休金、保險金佔去79.1%,其中銀行佔近43.1%。







即是說,日本央行的QE(注資入銀行),沒有流入國內實體經濟,部份去了購買國債,但在經濟收縮,日本人收入下跌,退休人口持續增加的情況下,日債需求將會難以維持,看看下圖,這是日本企業年金(類似香港私人公司公積金)的投資組合,政府規管較寬鬆,20年間用於購買日債的比重只微升了3%,投資於外國債券卻從4.9%升至12.2%,外國股票亦大升3倍。





由於人口老化,退休人數持續增加,增持了幾十年日債後,踏入2008年,連日本的公共退休金亦開始沽出日債以支持退休金,為此,日本政府正研究將退休年齡延遲至68-70歲,詳見下列新聞:http://www.cie.gov.cn/cie/zwzx/2761.htm



外國投資者亦察覺,雖然他們不是日債主要持有者,自2008年開始,陸續減持日債,從2008高峰期7.8%跌至2011年的5%。



不久將來,日債可能完全依賴國內銀行及各種保險金支持,但保險金總額隨著人口老化,更多人領取退休金,預計將會不斷萎縮,下圖是外國研究機構根據日本人口結構,推算退休保險金資產將會趨跌。資產減少,購買日債只會「有少沒多」!




若日本政府債務繼續擴張,那無可避免必需提高債息,才能吸引更多人購買國債,故預計日息將會上升,但這將造成一個惡性循環如下圖:




就算息口被人為壓低,日元亦可能被銷毀,銷毀的方式未必是指通脹(日元貶值),而是以另一種方式,即是印出來的鈔票繼續被銀行把持,分散到利差交易,海外投資、日本國債、屯積現金等。但隨著經濟進一步收縮,日本人的購買力將會下跌(此處並非指日元下跌),因為收入進一減少,就算物價平穩,只要收入下跌幅度大於日元升值,收入購買力仍然會萎縮。購買力萎縮促使人民進一步屯積貨幣,或以Scrip(代幣)取代。關於日本的Scrip可參考下列:

http://www.people.com.cn/GB/guoji/25/97/20030303/934891.html

計算這種收入購買力,可用購買力平價計算(Purchasing Power Parity)(簡稱PPP),即是計算一國人民收入,折算美元後,於該國物價下的實際購買力。關於購買力平價,可看下列解釋:

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Purchasing_power_parity
http://www.insidehighered.com/blogs/world-view/gregory-androushchak-purchasing-power-and-academic-welfare

日本人的收入不低,但在繁重的稅務下,生活成本很高,加上多年經濟收縮,收入購買力與26個國家相比,其實排包尾。



如果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一國在全球GPD的比重,自89年泡沫爆破後,不斷下跌,2000年起更被中國追過。日本企業到中國投資後,帶來就業機會,並向中國政府繳稅,促進經濟發展,令PPP上升。




這種收入的萎縮,當去到一個難以支持基本生活水平,人民除了起而推翻政府,另一方式是逃走,這已成為近年日本一種潮流,年輕人相繼離開自已國家,到海外工作,更有許多日本專家出書教人逃離日本,轉移資產到外國過更好生活,這本《脫出日本》熱銷日本。




從日本移民局的資料,亦的確存在這種趨勢,自1990年後,日本國籍人士離開日本急速上升,至2006年,有1700萬人日本人離開國境。(包括短期長期),脫出將導至日本政府稅收進一步減少,更依賴發債支持政府開支。這將加深國債危機。


 
 
 
引用:http://gogoldjoe.blogspot.hk/2012/12/blog-post_28.html